典型案例

“数字化”全面升级医疗服务质量
发布时间:2010-06-17
 
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 田晓峰
张琪 本报记者 张丽霞 刘钊
    “挂号后,门诊屏幕会提示你要等候多久,看完医生下楼,药局屏幕会通知你在哪里取药……”。2005年5月,就数字化的应用以及由此得到优化的就医流程,我们曾经采访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田晓峰副院长。当时他说:“信息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所想到的‘无纸化、无胶片化’这种表层现象。对于医院,无纸化和无胶片化仅仅是衡量数字化建设水平的一个指标,并非目的,信息化更深层的意义是在于它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字化医疗诠释了‘以人为本’,也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医疗信息化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前不久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信息化是新医改方案“四梁八柱”结构中唯一的技术支柱,信息化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克服管理瓶颈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卫生改革跨越式发展的技术保障。2009年5月,我们又一次采访了田晓峰副院长,这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卫生部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的牌匾,更多的是医学检验、影像、合理用药监测、电子签名、电子病历等更完善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数字化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高效整合和聚集能为患者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因此,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医疗服务有质的飞跃产生重大影响。”田晓峰副院长如是说。
 
编者按:
    今年3•15,大连市消费者协会对医疗服务业进行了满意度调查,此次调查,市消协共选择21家医疗机构,其中满意度位列前10名的医疗机构得票占总数的91%。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市民真实的想法,还说明这些医疗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市场美誉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本期请你随记者一起走进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受“数字化医疗”带给我们科学、便利的就医感觉。
 
600多个电子工作站实现诊疗信息先于病人到达
    过去,老百姓看病打怵的原因之一是就诊流程太复杂,常常无所适从,几乎每一步都得向人咨询,到哪里候诊、到哪里检查、到哪里交费、到哪里取药乃至到哪里注射……整个就诊流程都要由病人自己去串接。“医院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前沿阵地,也是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窗口。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理念。我们可能做不到让病人完全不等,但是我们可以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网络平台,把等待的时间缩短到最少。”据田晓峰介绍,医院数字化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医院管理信息与卫生经济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最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并实现各类业务流程的最优化和信息利用最大化。2004年,附属二院对数字化系统进行了二次升级,600多个工作站的建立,摆脱了传统“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突出了“以病人为中心”和“医疗质量管理为中心”的思想。
新的门诊流程中挂号与收费工作站合二为一,病人可以在任一窗口完成挂号、收费;挂号后病人在分诊处就座,等待分诊护士根据电脑显示医生诊室状态进行分诊;门诊医生接诊完成后通过电脑录入各种医嘱,病人直接到收费窗口交费,在病人未到之前,药房已经提前摆药,患者凭收据直接到药房取药即可。新的门诊流程将由病人亲自去跑的地方都交给了计算机信息,让信息网上流,而不是病人满楼跑。这样,极大简化了病人的就诊过程,也减少了病人的无效等待时间,实现了诊疗信息先于病人到达的构想。
 
 
医学检验、影像系统一体化实现医生第一手资料快速获取
    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而且还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作为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包含了大型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同时,由于涉及医疗领域,因此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药理学、检验学等知识和成果。田晓峰说,我们应用LIS、PACS系统,将检验、检查设备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检验检查结果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如血尿化验、磁共振、CT、数字胃肠、CR等,临床医生可直接通过医生站读取病人检验检查结果,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诊断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八成医患纠纷源自沟通问题。田晓峰对记者说,中国医院在硬件环境以及医疗技术上,很多都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惟独在人文素养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纠纷因医生和病人的沟通问题引起,这种沟通上的矛盾首先体现在诊疗方案与费用上。数字化软件的应用实现了数据共享,医生在患者交流时,可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所开具药物、检查的费用,就可详细地告知患者。对于医疗保险住院患者,医生也能通过计算机清楚的了解到,医疗保险的费用比例,及医保药物的范围,患者及家属就可根据医生提供的信息自由选择各种不同风险程度和效益的诊断治疗方案,给予了患者真正的知情权。数字化软件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增进医患的了解,从而减少冲突、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用药宝典”进电脑 实现“泳道式”合理用药
     众所周知,药物是人类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重要物质。然而,如果用药不科学、不合理,就会产生副作用或者发生意外。临床上,发现许多医生常常注意药物本身的功效,而较为忽视服药的方法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小疏忽,常给患者带来一些苦痛。
     田晓峰说,即使诊断正确,用药对症,还必须高度重视用药的方法,用药的时间,给药的途径以及服药者本人的身体状况,工作环境等具体情况。因此,数字化医疗中我们把“国家用药宝典”编入软件,通过软件,可以对药品医嘱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审查,注射剂配伍审查,重复用药审查,药物过敏史审查,禁忌症审查,副作用审查、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哺乳期用药审查,特殊管理药品剂量审查,给药途径审查等。田晓峰打趣地说,当医生为患者开具某种药物的时候,电脑会不断提出疑问或提醒,医生仿佛置入一个规范的“泳道”,辅助医生更好地完成诊疗过程。软件使医学信息中的不确定性、难于度量、以及复杂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得到更有效分析和整合。
    在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药物总量的30%~50%。其中大部分是需要使用的,另外也有一部分属于不合理使用,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田晓峰说,合理使用抗生素,数字化管理帮了大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我们对医院使用的抗生素按照抗生素管理原则分为一二三线,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医生原则上只能使用一线抗生素,使用单一抗生素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且使用时间不能超过3天,使用的方式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只有主治以上医师有处方权。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只有副主任以上医师或主任有处方权,其他人使用计算机就会提出警报或拒绝使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要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生素,必须有高一级或更高一级医师签名方可继续使用,否则系统拒绝发药。
同时,庞大的数据库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药物使用明细,方便我们每个月的全院合理用药的检查,对医生行为给予约束,从而有效地规避医疗差错,避免了大处方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保护了患者的健康与利益。
 
前瞻性与实践性结合 实现真正管理决策数字化
     面对HIS、LIS、PACS、PASS系统这些专业术语,虽然我并不能完全弄明白,但是我知道能承受这么多系统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网络基础。田晓峰的一席话解开了我的疑虑:“没有任何一家医院可以一口气将自己旧貌换新颜,彻底打上数字化的合格标签。软件就是要在不断使用、反复修改中得到进化的,再漂亮的软件不经过实践的检验,根本算不上合格的。所以实践性和前瞻性就要统一结合。要建成真正的先进水平现代数字化医院,就要求从整体上结合医院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长远规划,既要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又要为今后的拓展留有适当的接口和扩展空间。所以在门诊楼筹建之初,我们就开始规划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医院的医疗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来说,信息就是管理的依据和决策的基础。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已有近十年,全国各家医院已经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信息系统,但是应用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很多医院虽然上了信息系统,但是并没有充分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对于各种信息数据的再利用效率不高,拓展性不强,并没有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最大的作用。田晓峰对记者说:“医院领导班子的眼界和思维,决定了数字化建设的水准。比如一个洗衣机,有的人有可能把它当作储蓄箱,有的人可能会用它洗衣物,而有的人不仅洗衣物还用它甩干衣物,你的要求决定了它的功能。所以说,数字化建设,管理者处于核心决策地位,其理论和实践水平,将对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每天上班首先我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打开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看看今天的日程有那些安排,有没有科室发送的报告和留言;二是打开综合管理查询系统,看看今天的病人住院情况、门诊情况等等。现在我们都离不开电脑了!”在田晓峰的办公室里,两台分别连接内、外网的电脑组成了他主要的办公平台。大到全院总体统计情况、卫生经济情况收治趋势变化,小到每一个科室的病人情况、设备情况、药品情况;甚至更到每一个医生的收治、手术;每一个病人的从医嘱到检查检验报告、图像在内的所有信息,这里都一览无余。从宏观到微观,从实时数据到历史统计,以往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统计出来的信息,现在需要的都只是运动指尖轻轻一点。运筹帷幄,决胜网络,这无疑正是数字化的魅力!
    “我们的数字化医院体系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2007年获得卫生部数字化医院建设样板示范单位,但在许多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田晓峰说,“我们会不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将惠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原文见: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09-06/17/content_225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