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大医二院:医院“零距离”
发布时间:2009-11-26
 
2009年11月26日  来源:中国信息化  本刊记者|姜红德
 
    上午十点,虽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内科门诊前排起了长队,但事先预约了心血管内科专家诊的牟新涛老人,等了不到十分钟就看上病了。牟新涛老人的儿子牟正傲告诉记者:他们是在网上给老人预约的,要是不预约的话,来医院看不上病不就白来了。
    在大医二院,医院通过网络门诊系统为患者提供200多位专家的预约挂号,每日专家预约挂号名额在4-5名,大部分名额还是保留给窗口挂号。
    看病检查、交费取药手续多、程序繁杂、3小时候诊、3分钟治疗,一直是患者对医院不满意和议论的焦点,也是医院整体工作流程的一个瓶颈。现在大医二院正在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改变这样的处境,从1999年开始,医院在涉及医疗、管理、后勤、成本核算等方面引入了HIS、 LIS、PACS、PASS等医疗信息系统,全面推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病人满意度、医疗服务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医患关系的零距离突破。
 
    领导支持信息化
    从1999年启动以来,大医二院的信息化建设就和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分不开,整个信息化过程也经历了职工从“不理解——理解——密切配合——主动反馈”的过程,实现了良性循环。
    大医二院的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医院的“十一五”计划当中,成为衡量工作完成的标准之一。在信息化建设上,院领导规划了3步走的方针,信息化建设小组制订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第一阶段,简称基本网络,实现以收费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HIS);第二步,实现以医疗信息为主的临床信息系统,初步完成了LIS、PACS;第三步,全面建成以网络化管理为基本模式的数字化医院。
    为了保证规划的最终实现,医院成立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医院院长,成员包括各职能科室、各临床医技部门负责人,并将计算机室独立为职能科室,由一位副院长专门分管负责。
    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划,院领导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保证信息系统顺利实施,期间克服了建设新门诊楼,改造住院楼,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等造成的财务困难,在过去的数年中,先后投入约1000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计划中,医院又总计投入了约1000万元,将医院建成高水平的数字化医院。
目前,随着大医二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到医院网络管理,小到机房、科室电脑工作站管理,都已经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信息中心将信息及时反馈到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后形成制度,保证落实。在科室内部,信息中心也摆脱粗放化管理的模式,制定岗位职责,设了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二次开发人员、网站管理员、局域网管理员,充分的调动人员积极性,在管理上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从以收费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启动数字化医院建设后,处处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这里的医患关系实现了零距离,医疗服务实现了人性化。
看病检查、交费取药手续多、程序繁杂、3小时候诊、3分钟治疗,一直是患者对医院不满意和议论的焦点,也是医院整体工作流程的一个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大医二院新门诊大楼除了追求外在的环境,更注重内在流程的建设。在这里,感触最深的不是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温馨时尚的水吧、咖啡座、舒适方便的便利店,而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400个工作站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全院所有科室,医疗、护理、管理的工作站实现了全自动上传下达:患者可在任一窗口挂号交费,医生可在任一工作站完成诊疗任务,完全实现处方无纸化,数字化医院建设已初具规模。可以见到,医院新门诊楼每个楼层、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挂号、收费区,患者在挂号的同时,信息已经传递到被求诊的医生电脑里,候诊大厅电脑显示屏会提示患者到某诊室会诊,医生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也全部进入电脑,患者只需交纳费用后,就可到取药大厅取药,整个过程患者手里只有一张纸。
    大医二院新门诊楼的正式运行,使“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资料,提升了医疗诊治技术平台,使医院的服务模式和质量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另外,数字化医院的启动,缩短了诊病过程,实现了就诊始点和终端的“零距离”,赢得了宝贵的拯救生命的时间。最终将实现医患关系的零距离,使医院的服务性质由“有病求医”到终身医疗保健计划和服务。
    在大医二院新门诊开诊典礼上,一位与会领导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新门诊楼有三个特点:现代化、人性化、个性化。现代化的外观、内部设计,体现了现代管理理念。人性化的布局,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住院部运作,门诊操作;门诊运作,急诊操作;急诊运作,优质操作,这种个性化的新的模式,新的运作特点,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到实处,服务于患者,满足于患者,是辽宁省卫生事业的一个亮点。
 
病历带上数字签名
    大医二院现有的HIS应用模式是:医生下达医嘱后,病人直接交费取药,在此过程中,药房根据医嘱进行预先备药,待病人到达药房时,药品已备好,可以直接发药,减少等待时间,病人对此非常满意。
     但运行一段时期后,主管部门提出:药房不见医生签名的处方就进行备药、发药,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院方本来考虑在医生站处增加打印机打印处方并签名,但这样一来肯定一则增加成本,二则增加了病人的等待时间(药房就非要等处方才能备药了)。
    于是,院方提出能否使用电子签名。获得主管部门认可后,院方、辽宁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LNCA)和中联三方合作,成功应用了电子签名系统,避免了修改现有应用模式。
    目前,根据院方的要求,医生在发送医嘱时,可手工进行“签名”;签名的医嘱为医生自己下达的、当前病人本次就诊的新开医嘱;已签名的医嘱不可进行修改、删除操作,除非先“取消签名”。由于程序已经作了相应修改,医嘱是否已经经过数字签名,在图标上可以表现出来,事后也可以对签字内容进行验证。
医院为每个医生制作了一个数字“钥匙”,外观类似U盘,其中固化了医生的签名信息,使用时只须插入USB接口,即可通过医生站中增加的“签名”功能进行签名,不用时则带走,既方便又安全。
    根据我国电子签名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数字签名的使用可以确保电子病历本身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充分防止篡改病历,为将来解决医患纠纷提供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