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前一篇文章后一篇文章
特别策划→勤奋的干法



勤奋的干法

——部分学员《干法》读后感

 


周曾:工作的意义
    对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稻盛和夫先生对工作的理解,不难发现他把工作的意义定义到了需求理论的最高一层:自我实现。他认为工作的价值在于可以磨炼灵魂,提升心志。反观现在大部分的求职者,对工作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他们找工作只看重公司能给他们开出多少的薪资,至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给予他们的发展空间以及领导和同事给予他们的技能和素质方面的教导,在他们看来都是多余且不实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稻盛和夫先生分析的那样,是由于整个社会出现了问题。竞争加剧,生活变得更为艰辛;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被迷惑了心性陷入享乐之中;独生子女从小娇惯,对自己将要面对的竞争压力一无所知。这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一些人对工作抱以厌恶及逃避的心态,还有大部分人认为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是痛苦的事情。

    我目前还未能达到稻盛和夫先生那样的思想高度,我认为的工作的意义仅仅停留在自尊需求的层面。工作对于我而言,首先是能满足生理及安全的需求,能给我带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钱,能让我觉得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是相对稳定的;其次是能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工作,我能认识更多的人,收获更多的友谊,找到自己的那个圈子,并能被他们所接纳;再次是能证明我自己的能力,赢得别人对我的尊重。最高的那一层,是我的下一个目标。


张永康:付出不亚于任人的努力

    有时候觉得自己工作比较投入,确实有一点沾沾自喜,时刻想想这句话,和别人比,特别是和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比,这点付出真的是微不足道。

    如何迷恋上自己的工作,并且持续的保持这种高度热爱?有时候确实有这种迷恋的感觉,以至废寝忘食,朝思幕想,魂牵梦绕。

    比如,昨天白天考虑分区表数据转移的方案,晚上睡觉的时候自然就想到这些问题,早上天一亮,醒来满脑想的都是这些东西,有时候就会自然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灵感,记得前年在大医一院现场开发,其中有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就是在睡梦中产生的。这也许就是稻盛所谓的神的指示吧?

    但这种时候,确实不多,说明在这方面的持续度不够,想想,如果能够保持这种高度的热受,将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任小丽:完美敬业的精神

    我认为《干法》讲的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完美的敬业精神。稻盛和夫用他70余年的人生经历,归纳告诉我们:工作的意义,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并告诉了我们如何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稻盛和夫说要喜欢并爱上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心态、不管工作差异、职位高低,都必须喜欢上,就如喜欢你的另一半一样喜欢,一旦爱上了,她在你心中就是最美的,旁人无可取代。

    这段话特别真切,但对于这一点的确我们很多人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做到稻盛和夫这样,可能要达到这个目标目前有些遥远,但我们可以找身边的人作为自己的学习标杆,身边也不乏这样一些工作努力的同事,影响我的同事。比如秦老大、成都公司曾素君,他们在中联的成功,就是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同时他们自我要求很高,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燃型“的人,身边这些非常敬业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我的目标是希望与他们看齐,更加热爱上自己的工作,并为之努力,不断为自己设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继续提出更高的目标。


刘晶:能量守恒定律

    书里说到,物理学上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今天人们的经济生活,如果你现在不如别人,比如你现在很贫穷、很笨拙,而你又想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以你现在的状况,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需要你去狠狠地努力才能完成,而你却用这样的努力去实现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的梦想,谈何容易,如果你真想实现这个目标,你就必须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你才有希望成功。

    就像HT经常在培训班开班时问的几个问题一样,首先我们得清楚自己所处的状态,如果不是先天优势的话,就唯有寻求后天努力了,如果不努力凭什么这个社会会给你更多而不给于另一个人更多呢?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要做下来的话就应该遵循上面说的做法了。
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像经营自己的事业一样,精益求精,永远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只有你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时候,才能做好最好。

    只要我们公司上下都是积极向上的,每时每刻都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去做,如果能够做到了,我们就在心态上战胜了其他竞争对手,朝着那个目标进发。公司从整体的角度创造了财富,才有大家共同的成功。

    这不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结合现今社区的条件,我觉得一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意见较大的事情确实需要团队作战,参与一个公司是一个较好的路;二是这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付出和收获应该是平等的,但也许有先后顺序,那就是先付出,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