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前一篇文章后一篇文章
Show生活→李驹:篮球,不止于胜负



篮球,不止于胜负

——写在成都中联篮球队三周年

文/李驹
 

    我打篮球没有特别的缘由,就是喜欢。

    它能陪伴篮圈下独自挥汗的孤单,也能承载球场上追逐奔跑的喧哗。无论你具备力量、速度还是精准的投篮,甚至仅仅练就了屡试不爽的一招半式,只需要拿出你拥有的,便能乐在其中。


    在成都中联公司,有很多跟我一样乐在其中的人。2011年秋天,新进员工大都住在天府软件园的公司宿舍里。那些散落在园区小道上的淡黄色银杏叶,那些往返于公司、宿舍、食堂和篮球场的年轻面孔,都给人置身校园的错觉。

    对于之后篮球队的很多成员来说,那时我们是同事、室友,也是球伴。下班后的傍晚,周末的清晨,我们时常在球场上一起度过。篮球是自由的运动,有规则却没有约束。若不是正式比赛,一般是少有人打全场篮球的,我们平时都是半场三对三,或者四对四,从没想过要去组成一只球队。
 
    一直到2012年夏天。

    天府软件园每年夏天都会举办一届篮球杯赛,每天下班后进行。2012年那届有40多家公司报名参加。参赛队伍被分成8组,先在小组里循环比赛,每组战绩最好的两只球队可以出线,进入淘汰赛,最终排出名次。

    大家很踊跃地报名了:李霁嘉、吕鹏飞、胡天勇、黄学勇、庹淞、童仕春、唐友、其马多吉、林芝波……组建球队顺理成章却也很仓促,没有怎么训练就开始了征程。

    小组赛前两场赢的有惊无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场比赛对阵“中冶赛迪”。那场比赛最后一分钟,我们只领先对手1分。在对手疯狂的防守下,胡天勇把球拨到了没人看管的我手里,抬手,两分。比赛结束的哨响声中,我似乎第一次感觉到比赛的魅力。

    但两连胜的喜悦没有持续几天,就被去年的季军“腾讯”泼了凉水。那是一场让人感到绝望的比赛,对手良好的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特别是整齐的轮换阵容,在攻防两端都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像五根手指在和一双拳头对抗,我们毫无招架之力,任由对手抢断,快攻,搓长捏扁。

    16:35,大败。

    赛后每个人多少都有些沮丧,我剃了个平头,让自己在球场上看起来不要那么斯文。输球的原因,不外乎整体配合欠缺,个人能力不足,球队缺兵少将。短时间内别的不能改变,只能先从人员上想办法。恰好公司那段时间正在做新员工培训,对阵下一个对手“云晖软件”的当天,我们临时吸纳了几个培训生。

    那似乎是我们唯一一次场下队员超过4人的比赛。轮番上场,几乎人人都有得分,把上一场惨败的那口气狠狠发泄在了眼前对手的身上。

    44:21,大胜。

    虽然小组赛最终没有出线,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们打的最好的一年,印象里小组赛输掉的对手腾讯和叠拓,最后是第二和第三名。
 
    工作始终是最重要的。大部分队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球队很难保持整齐的阵容。我搬离了公司宿舍,童仕春留在了泸州办事处,黄学勇去了攀枝花实施项目,吕鹏飞去了内江实施,李霁嘉作为销售时常出差,还有几个同事离开了公司。

    三年后的今天,这只球队已经难以再组织一场比赛。

    所以尽管今年的软件园篮球赛战火重燃,我却没什么热情。开始报名的时候,我不断的表达我的看法:我们甚至不能组够上场打球的5个人,小组也不可能出线,今年干脆别报名了。

    然而,李霁嘉作为队长积极张罗着队员名单。出差在外的黄学勇和吕鹏飞也一直在怂恿大家报名,虽然他们也知道,今年的比赛他们几乎不可能参加。最后参赛队员名单和我预想的一样,除了我、李霁嘉、胡天勇外,即使加上在重庆公司派驻成都的内援,也只能让我们比赛时能有五六个人到场。

    没有必胜的信念,没有轮换的队友,甚至没有比赛的热情……就这样再次出发。


    第一场对阵“新蛋”,我们只有6个人到场。

    面对多出我们两倍人数的对手,我们拼了三节时间,比分紧咬着。从第四节开始,体力透支的我们,面对充分休息后上场的对方主力,只能疲于招架。李霁嘉第四节刚开始就5分离场,失去了一个得分点的我们依靠死守,也只能保持着5分的分差不被继续拉大。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比赛最后2分钟,我两记中投把分差缩小到只差一分。然而随着我第三次中投不中,只能在比赛只剩下最后5秒时被迫犯规。对手没有轻易给我们机会,随后两罚全中。而我迎着防守投丢了三分球,错失了扳平的希望。

    惜败,很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接下来的两场比赛如同梦魇。

    我们像丢了魂的老妪,陪着对手往返来回。尽管都是到了第四节,胶着的比分才被对手拉开。但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侮辱——就像猎物被最终吃掉前遭到的逗弄和戏耍一样。第三场比赛结束后,我坐在球场边的地上,目送对手的远去,三五成群的身影,色彩一致的球衣,就像看着我们球队的过往。

    篮球是竞技体育,除了攻与守的艺术,还有胜与败的残酷。吃够了败仗,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

 
    第四场比赛,我如今甚至记不起对手的名字。

    又一次站在已经那块输了一整个夏天的球场上,我双脚都不自觉地发抖。游离,空白,喘气,没有目的地往返奔跑,是我对自己那场比赛的全部记忆。

    但是队友似乎并没有放弃。罗春生不知疲倦地奔跑,胡天勇每球必争的起跳,还有李霁嘉一次接一次地得分,和对手地争吵,和裁判地争执——他用愤怒表达着他的不服。

    结果仍然是失败,这只球队的每一个人都想赢,但如今赢一场球就是这么艰难。

 
    转眼8月底了。早已没有小组出线机会的我们,迎来了今年最后一场比赛,对手是“敦豪货运”。
比赛那天,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缺兵少将,加上专程赶来的康林华和庹淞,只凑齐了六个人。出发去球场前,我们用自嘲的口吻相互鼓励着:今年我们还是得赢一场啊。

    站在球场上,场面就如同整个夏天的缩影:穿着成都中联队服的五六个人站在球场这头,而另一头站着十多个气势如虹的对手。比赛开始前,我对队友们说,今天要把气势打出来。其实这么说的时候,我望着正在热身的对手,心里没有底。

    但我们确实打出了气势,第一节的顽强防守和快节奏的进攻,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双方都没怎么得分。从第二节开始,我们便稳稳的保持着比分上的领先,依靠强硬的防守和快攻,撕开了对手的防线,在对手拼命反扑的时候,不断的传球和远距离投篮保持着优势。

    随着比赛的进行,场下的观众也开始为我们加油,处于劣势却打出了优势,谁都爱看这个。

    我们展现着久违的专注和拼劲,虽然保持着大比分领先,却像忘记时间一样的全力进攻和防守,就在一次抢断后的快攻中,比赛结束了。

    比赛结束后,除了高兴,还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们忘了合影,忘了去注意最后比分到底是多少,离别的时候还傻傻地相互握手。离场时裁判跟我说,没想到我们打这么多人还赢了,他今年吹了我们很多场比赛,觉得如果多些队友,我们能小组出线的。

    我也这么认为,不过这似乎不太重要了。
 
后记
 
    2011年5月,是我进入中联的第一个夏天。培训期间赶上了公司年会。我穿着一件骚包的紫金色湖人球衣,在趣味运动会上,留下了在中联的第一张照片。那件球衣其实我几乎是不穿的,因为背后的17号是中锋拜纳姆的号码。我不是中锋,送我球衣的表姐不太懂篮球。

    三年后的今天,我打球时总会穿着蓝色的成都中联队服。湖人队17号的主人也不再是拜纳姆,而是林书豪。

    比起夺冠之后斗志全无,到现在无队问津的拜纳姆,我更喜欢林书豪的故事——即使他不是最强的球员,也没有总冠军戒指。